国家一类革命老区——林口
时间: 2019/03/08 来源: 宣传部 点击数:91525

国家一类革命老区——林口

 

    林口县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县,所辖11个乡镇、176个行政村,全部为老区乡镇、老区村。这是根据1979年国家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免征革命老根据地社队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规定的关于划定革命老根据地的标准,经省民政部门进行调查登记、省人民政府审定、国家民政部门核准,确认林口县为一类革命老区县。

    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军与伪满政府开始修筑图们至佳木斯、中亮子(今林口)至虎头铁路。1935年7月10日,图佳铁路宁北(今牡丹江)至中亮子段开始通车试营业。伪满政府在中亮子设立火车站——林口驿,成为预定线上与宁北、勃利相并立的主要驿。“林口”作为车站名开始出现。“林口驿”即林口站,其中“林”字是依据当时县域森林资源丰富,盛产红松等优质木材,将来铁路开通后,这里将成为木材集散地之意。“口”字则是取意于交通岔路口、分歧点,尤其是铁路岔路口之意。“林口驿”车站名确立后,在民间和官方“中亮子”这个地名逐渐被“林口”二字所取代。1937年10月1日,伪满三江省勃利县林口街公所成立。1938年在勃利县行政区划变动时林口街改设为林口村,辖18个街、11个丁目、8个自然屯。

    1939年6月1日,伪满林口县公署成立,县治林口街,隶属伪满东安省(省会密山)。1943年10月1日,林口县隶属伪满东满总省(省会牡丹江)。1945年5月28日,隶属伪满东满省(省会牡丹江)。8月13日,日军败退,苏联红军解放林口,伪满林口县公署垮台。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25日,林口县国民政府建立。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江人民自治军接管林口县国民政府。11月4日,建立林口县民主政府。12月底,由于土匪猖獗,县政府人员被迫撤离。1946年3月,合江军区剿匪部队进驻林口,再建县政府,隶属合江省(省会佳木斯)。4月8~10日,绥宁省首届临时参议会在牡丹江市召开,大会决定建立绥宁省,成立省参议会和省政府。15日,绥宁省(省会牡丹江)正式成立,林口县隶属绥宁省。5月1日,牡丹江市五河林(今五林)地区(原宁安县第六区五河林保)与林口县合并为五林县(县治林口),隶属绥宁省,林口县建制撤销。10月7日,绥宁省撤销;8日,东北政联直属牡丹江专区成立。牡丹江专区在区划上属松江省,在行政上直属东北政联。五林县行政上隶属牡丹江专区,区划上属松江省。1946年底,根据剿匪和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合江省政府根据东北政委会命令,从勃利县划出刁翎地区设立刁翎县,以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1947年1月1日,刁翎县正式成立(县治刁翎),隶属合江省。2月,根据东北政委会命令,从五林县东北部划出3个区恢复林口县建制(县治林口),隶属合江省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治所勃利);西南部原牡丹江市五河林地区单独设县,称五林县(县治五林),隶属牡丹江专区。林口县域进入刁翎、林口、五林三县并立时期。

    1947年8月18日,牡丹江专区与合江省东安专区合并成立牡丹江省(省会牡丹江),林口县与五林县隶属牡丹江省。同月,合江省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撤销,刁翎县直属合江省。1948年7月9日,东北政委会决定撤销牡丹江省,五林县划归松江省(省会哈尔滨)辖,林口县划归合江省辖。9月3日,中共松江省委作出《关于牡丹江地区并县的决定》,将五林县与新海县合并成立海林县,五林县建制撤销。1949年1月6日,合江省根据东北政委会命令,撤销刁翎县建制,所属区域并入林口县。4月21日,东北政委会命令,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为松江省(省会哈尔滨),林口县隶属松江省;“各省、市、县(旗)、区、村政府改称人民政府”。4月25日,林口县政府改称林口县人民政府。

    1926年末,中共北满地委(地委机关设于哈尔滨)派杜继曾(杜醒吾)到牡丹江地区开辟工作。他曾来到林口县域五虎林(今五林)金矿,对金矿工人进行争生存、护国权教育。1930年9月,中共五虎林支部委员会建立,隶属中共宁安县委领导,有党员10人左右。此为林口县域中国共产党建立组织之开端。1931年4月,中共牡丹江区委成立,五虎林党支部隶属牡丹江区委领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3年1月,日寇铁蹄踏上林口县域这块土地,县域人民开始生活在黑暗的殖民统治之中。同月,为了领导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中共穆棱县委派郑昌国等六七名党员来到县域龙爪沟下亮子(又称古城镇),建立党小组,开始领导县域人民的抗日斗争。此后,县域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由党小组逐步发展到建立党的支部、特别支部、区委、县委,直至道北特委和吉东省委。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林口县域的抗日斗争才从星星之火,发展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建立刁翎抗日根据地。刁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共吉东省委在县域四道河子成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这又从客观上促进了县域党组织的发展。1937年中共吉东省委成立后,四道河子成为吉东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核心。抗联第二路军的成立及其远征等重要决定都是在四道河子召开的省委会议上作出的。1939年在日伪军的“讨伐”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共吉东省委和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机关随五军部队突围转移,离开林口县域。此后,县域兴隆镇等地的基层党组织仍然坚持着艰苦的地下抗日斗争。

    在此期间,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县域各地人民群众纷纷建立起抗日救国会、反日会等群众抗日组织。“抗日救国会不仅是抗日联军的‘作战后方’(粮食衣服经费筹集、兵员补充、伤病员的收容),而且是作战补助‘机器’(侦察、通信、联络等)。同时它又是抗联队伍进行宣传活动,在精神上、物质上进行慰劳的组织。总之,抗日救国会是带有行政职能的组织。”“抗日救国会便是人民政府的下层基础与雏形。”(摘自周保中回忆录《东北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原文刊载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1954年第九期)由此可知,各村屯建立的抗日救国会和反日会不仅仅是群众抗日的团体组织,而且它所组织开展的活动还具有基层政权履行职能的特点。因此,抗日救国会和反日会还相当于村级政权组织,它接受当地党组织和县抗日总会的双重领导。1933~1935年,县域各地共建立抗日救国会和反日会50余个,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黑背抗日救国会,会员最多时达300多人。1939年抗联转移离开县域后,多数抗日救国会、反日会组织停止活动。1943年7月,黑背抗日救国会遭到敌人破坏。此后,县域抗日会、反日会组织停止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1946年3月,林口县先后两次建立县政府;1946年5月,建立县委。此后,县、区、村各级党政组织逐步建立、健全起来。

    县域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863年1月13日(清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县域黑背一带爆发了葛成隆领导的三姓(今依兰)金矿(今黑背金坑旧址)工人起义,反抗清朝的封建统治。1875年4月(清光绪元年三月),爆发孔广才领导的三姓太平沟(今属林口县)淘金工人起义,黑背一带淘金工人纷纷响应。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实行黑暗的殖民统治,许多爱国同胞参加抗日队伍,县域成为抗联第三、四、五、八、九军和救世军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著名抗日将领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李延禄、柴世荣等带领抗联战士经常活动在林口县域深山密林中,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1932年8月至1937年10月,郭铁坚、杨绍臣、冯丕让、杜吉臣等先后在县域建立起抗日武装队伍。李延禄在五河林改编补充团和救国军十七团,成立由中共绥宁中心县委领导的抗日游击总队。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分别在1934年和1935年先后进入林口县域活动。1936年抗日武装以周保中领导的抗联五军为骨干,开辟了以刁翎地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各支抗日武装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多次粉碎敌人聚歼阴谋,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走上联合抗日道路。

    此时期,县域各族各界爱国同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建立起反日会、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救国群众运动。五河林、古城镇、林口、奎山、兴隆镇(今刁翎)、黑背、三道通、莲花等地都有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群众抗日救国会或反日会组织。抗日救国会组织群众通过筹集经费、粮食,购买枪支、弹药、布匹、药品,传递军事情报,掩护、救治抗日战士,送亲人参加抗日武装队伍等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斗争。许多爱国群众、热血青年通过抗日会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走上革命道路,不少人家全家参加抗日军队,把一切都献给了伟大的抗日救国事业。在抗联部队经常活动的地方出现了许多接待、掩护和救助抗联战士的保垒户。正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抗联战士才能在敌强我弱、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持了长期的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10月至1942年10月,林口县域的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于1937年10月在刁翎地区成立,林口县域的抗日队伍都团结在这面旗帜下,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进一步增强了战斗力。此时期,由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后方占领区,加紧围剿东北抗日部队,使抗联活动日益艰难。抗联二路军总部和五军军部在刁翎地区后方基地的密营、医院和被服厂等重要设施都遭受严重破坏。抗联生活异常艰苦,断粮、绝餐成为常事,经常杀战马或吃野菜、树皮、草根。冬季,日寇封锁更加厉害,许多战士因冻、饿、病、伤而牺牲。为打破敌人的封锁、围剿,抗联二路军曾组织部队向西南远征。远征失败后,抗联部队人员损失过半,活动更加艰难,但是坚持战斗的干部战士们,在刁翎地区这一被敌人分割、包围、反复围剿的罗网地带,一直顽强地战斗着,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38年10月20日,抗联五军一师东返到达刁翎根据地,在柞木岗山下乌斯浑河畔宿营时被敌人发现。敌人出动千余人的大部队将五军一师百余人包围。在突围战斗中,一师妇女团8名女战士,掩护了大部队的突围。部队突围后,8名女战士弹尽援绝,被阻隔在河边。为了不被敌人俘虏,她们背、扶起负伤的战友,从容步入激流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上著名的“八女投江”英雄事迹。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在日记中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以此缅怀烈士,寄托哀思。

    1939年4月,抗联二路军总部和五军突破敌人包围,离开林口县域,留冯丕让、金石峰带领小部队坚持刁翎根据地的抗日斗争。1940~1942年,抗联部队派小分队几次从苏联返回到林口县域进行侦察、干扰破坏敌人的活动。

    1945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引导苏联红军打回林口县。8月13日,苏联红军解放林口县城。8月15日,县域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沦陷时期,东北抗日部队各军在林口县域歼灭日、伪军共2400余人,缴获枪支2 000余枝、马900余匹,满载军需物资的大车、爬犁近200辆张。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将士共牺牲数百人。

    解放战争时期,县域是人民军队的后方根据地。为肃清土匪巩固根据地,支援前线作战,合江、牡丹江军区剿匪部队和三五九旅部队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在林口县域与接受国民党委任的土匪武装张雨新、李华堂、谢文东、孙荣久、张德振、李开江、高永安、郎亚彬等匪部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东北抗联干部战士随苏联红军进驻林口,积极组建地方人民武装部队,收编地方其他武装,扩充实力,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但由于国民党土匪武装力量猖獗一时,人民武装遭受严重挫折。1945年末,林口县民主政府人员暂时撤离林口。

    1946年2月下旬至4月初,人民军队集中力量,联合剿匪。合江军区部队从攻打刁翎开始,由北向东、向南进剿;牡丹江军区部队从攻打北甸子开始,由南向北进剿。两支部队在柳树河子(今柳树)胜利会师,打通了牡佳铁路交通线,土匪武装败退深山,林口县民主政权再次建立。

    1946年4月中旬至9月初,张雨新、李华堂等土匪武装乘苏军撤离回国、国民党正规军加紧进攻四平等东北战略要地之机,重新占领刁翎、三道通一带。合江军区部队和三五九旅八团经过二打刁翎、三打刁翎等多次战斗,将林口县域土匪主力消灭,使溃散残匪无力再纠集起来与剿匪部队正面对抗。

    1946年9月初至1948年2月,残匪化整为零,分散潜伏。合江、牡丹江军区和三五九旅部队围追堵截匪首和残匪,不给敌人喘息机会。同时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使许多匪徒缴械投降。号称合江地区“四大旗杆”的谢文东、张雨新、李华堂和孙荣久等匪首纷纷落网,其中谢文东、张雨新、李华堂都是在林口县域被擒获的。1948年郎亚彬匪部及其他残匪被歼灭,林口县域土匪被全部肃清。至此,人民军队在县域剿匪斗争中共歼灭土匪近万人,其中击毙3 000余人。为赢得剿匪斗争的胜利,人民子弟兵有800余人、苏联红军有90余人壮烈牺牲。

    剿匪斗争的胜利,促进了全县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建党、建政、建军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共林口县委、县政府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宣传教育下,在党团员带动下,无数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许多人随部队开赴辽沈前线,大力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