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一生都交给党的女杰――冷云 冷云,中国共产党党员,指导员。原名郑致民、郑志民,乳名香芝。大眼睛,圆脸盘,面孔红润英俊,身体微胖,上中等个头,举止端庄,语言流利,性格直爽刚强。忠厚朴实,待人热忱,是女兵中的“秀才”。 1915年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一个勤劳的市民家里。兄妹三人中她最小。父亲郑庆云、母亲谷氏、兄郑殿臣和嫂子张淑云都十分钟爱她。郑香芝十岁入悦来镇北门里两级小学校学习。 1931年考入设在佳木斯街的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她和高明世、范淑杰三姊妹在徐子良和董仙桥老师新思想的熏陶下,进步很快。 1932年4月12日,因日本侵略军乘炮舰顺松花江侵占了佳木斯,学校被迫停课。“女师”学生和爱国民众一起游行示威,抗议侵略者,痛斥卖国贼。 1933年秋,学校复课,男女师范合校于设在佳木斯的桦川县立中学,改为师范班。郑、高和范三姐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师范班同学称为“女师三杰”。 1934年夏,经董仙桥老师等介绍,郑志民等人先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12月毕业后,她回到悦来镇南门里初级小学校(现三完小)任教。在地下党支部书记马成林领导下,常以吹笛拉琴为掩护,与党员教师马成林、李淑范(李义民)和董若坤(董杰)等人在一起谈论国家命运,探求抗日救国的道路。她在任教期间经常以讲岳飞抗金保国和杨家将反异族侵犯的故事为内容,向孩子们灌输爱国主义思想。 郑志民反帝反封建要求强烈,她怀着远大抱负,决心投笔从戎,早日奔赴抗日前线,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然而,在她小时候,家里主持给她与孙翰琪订了婚约。她师范毕业还籍工作后,孙家催婚。她因未婚夫孙翰琪当了伪警察,就决定退婚。但守旧意识浓厚的父母不理解女儿的痛苦心情,并惧怕孙家的权势,说什么也不应允。她万般无奈,只好去佳木斯找中共地下党市委书记、她的老师董仙桥和师娘李淑云倾述愁肠,要求党组织送她去参加抗日联军,以摆脱这门不幸的婚姻。当时佳木斯党组织经过研究后,认为,为了不暴露党的组织和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决定要郑志民以抗日斗争事业大局为重,个人的苦乐要服从革命斗争的需要。要求其与孙翰琪结婚,以妻子情份向他做工作,争取孙反正抗日。为了抗日斗争大业,她按党组织的决定,于1936年1月和孙翰琪结婚。可是,孙翰琪当汉奸死心塌地,对他争取不仅无效,而郑志民的社交活动也开始受到他的管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很有可能暴露党的地下组织。郑志民向党组织汇报后,经党组织研究决定,让她以“男女私奔远逃”为假象迷惑敌人。她对挚友董若坤叮嘱说:“我们这一生都交给了党!” 1937年8月18日,她与同期进步教师吉乃臣一起被党组织秘密转送到抗日联军第五军,受到了周保中的接见。她在临行前摹仿唐朝爱国诗人杜甫的《春望》诗,奋笔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恨别花溅泪,重逢鸟欢心。”抒发她忧国忧民及对抗战必胜的信念。这期间,郑志民更名冷云,任文化教员。吉乃臣更名周维仁,在抗联五军秘书处工作。不久组织批准他两人结为夫妻。 她尽力发挥自己当过教师的特长,运用自己所学的全部知识,编写适用的文化课本和宣传材料,用剥掉树皮的大树干当黑板,用烧黑的树枝当作笔,用桦树皮作纸,热情地给战士们上课。她能歌善舞,对活跃抗联的文娱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受到了领导和战士们的欢迎。后来她被调到五军妇女团。 1938年,她被任命为小队长,5月份当指导员。爱人周维仁牺牲后,她化悲痛为力量,刻苦学习军事,杀敌报仇。她把仅两个多月的女儿求谢清林副官抱给依兰县土城子的一位朝鲜族老乡家抚养,1938年7月毅然参加了抗联西征行列,沿途英勇善战。 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翎根据地,19日晚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乌斯浑河(满语意为“凶猛暴烈的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是夜,部队因笼篝火御寒被日伪军发现。20日凌晨,8位女战友等9人欲渡河时战斗打响,她主动带领7名隐蔽在河岸的女战士向敌人射击,把敌人吸引过来,给部队创造突围的机会。她们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她率其他七名女战友一起投入了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23岁。以后遗体被战友们找到,葬在乌斯浑河的河岸边。 俘虏日寇的勇士――杨贵珍
杨贵珍,中国共产党党员,班长。1920年农历10月,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莲花镇东兴村(原名东柳树河子)。团方脸,大眼睛,双眼皮,白白净净,太阳穴上有个疤,长的俊俏。身高1点6米多(5尺来高),健壮结实,举止稳重,性格温雅,待人诚挚。 父杨景春,家境贫寒,但为人豪爽侠义,过往行人常住其家中,赠誉其屋为“杨家店”。杨父有子女4人,杨贵珍排行老大,为前妻赵氏所生,是长女。
她在照顾伤员的工作中耐心精细。丈夫宁满昌负伤后,她受组织派遣,在山洞中悉心照料,待丈夫痊愈后,双双参加了西征。在战场上曾任班长,副小队长。丈夫在战斗中牺牲。 1938年7月随军西征,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翎根据地,19日晚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乌斯浑河(满语意为“凶猛暴烈的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是夜,部队因笼篝火御寒被日伪军发现。20日凌晨,8位女战友等9人欲渡河时战斗打响,她与其他7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18岁。
战友敬重的安大姐――安顺福
安顺福,中国共产党党员,抗联四军被服厂厂长,朝鲜族。1915年生于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三岔村新安屯(原名兴安屯)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身体瘦弱矮小,长瓜脸,小眼睛,前额稍稍突起,有点“瓦门楼”,举止稳重,被大家称为“安大姐”。
1933年1月因新安屯党支部书记张汉弼叛变投降日寇,敌人对新安屯进行了疯狂的大搜捕,有30多名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被捕入狱,有七人被敌人活埋,这其中就有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新安屯也被鬼子烧毁。民族恨,家乡仇,使安顺福更加坚强。 1933年她18岁时加入共青团,因她抗日救国工作干得出色,又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她心里燃烧着复仇的怒火,毅然于1934年离开故乡,参加了抗日联军第四军,在被服厂工作,后任厂长。丈夫朴德山是抗联四军四团团政委,不久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她为了更好地参加抗日斗争和行军打仗方便,与许贤淑等4名抗联女战士一起把她们亲生的9个小孩送给老乡家抚养。 1938年4月,她所在的四军向宝清集中,5月从宝清向刁翎地区集结,7月随军西征。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翎根据地,19日晚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乌斯浑河(满语意为“凶猛暴烈的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是夜,部队因笼篝火御寒被日伪军发现。20日凌晨,8位女战友等9人欲渡河时战斗打响,她与其他7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23岁。 不让须眉的神枪手――胡秀芝
胡秀芝,中国共产党党员,班长。1918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马蹄村下马蹄屯(原马蹄沟口)。她个高,长得漂亮,出嫁后再也没有回过家。她1936年春参加抗联。马蹄沟口原只有几户人家居住,被日寇“并屯”制造无人区时烧毁。 胡秀芝是位久经锻炼的老战士。有一次她带着两名战士摸到敌人哨所前,用手榴弹炸毁了日寇据点。她因作战机智勇敢而闻名于抗联各军并受到周保中的表扬。
军中百灵――郭桂琴 郭桂琴,战士,1922年生于黑龙江省勃利县,长女,乳名菊花,身高1米55左右,瓜籽脸,长得俊秀,天真活泼,能歌善舞,举止大方。母亲雷氏(是雷家长女),再次生育时病故,她便寄养在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四合屯的姥爷雷春喜家,由外祖母(王氏)抚养长大。 1936年春,因家贫难得温饱和不堪“亡国奴”之苦,她决然剪掉发辫投奔抗联5军。因四合村是抗联“堡垒村”,在日寇“并村”制造无人区时将村庄烧毁。 1938年春,经人介绍,与教导团分队长冯文礼定婚。 1938年7月随军西征。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翎根据地,19日晚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乌斯浑河(满语意为“凶猛暴烈的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是夜,部队因笼篝火御寒被日伪军发现。20日凌晨,8位女战友等9人欲渡河时战斗打响,她与其他7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16岁。
“堡垒户”的女儿――黄桂清
黄桂清,战士,1918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的合心屯(原南围子河西)。长瓜脸,眼珠黑白分明,相貌俊俏,身材窈窕,身高1米5左右。 其家是抗联“堡垒户”, 家中经常住着抗联战士。因不堪日寇的蹂躏奴役,全家积极参加抗日斗争,黄桂清参加了抗联五军,在妇女队中工作。她平时工作积极,好学上进,作战勇敢。因她家的屯子是支援抗日的“堡垒村”,在日伪军残暴地实行“三光政策”(抢光、烧光和杀光)、制造无人区时,将黄家及全屯房子烧毁,黄桂清家人不知去向。
稚嫩的小大人――王惠民 王惠民,战士,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的四合屯。圆脸,下中等个头,爱唱歌,爱说笑,活泼可爱。父亲外号“王皮袄”,是抗联5军军部军需副官。她家的房屋被日寇烧毁后,她和一群小弟弟小妹妹们跟着母亲到处躲避日寇汉奸的追捕。无奈,她11岁随父亲参加了抗联,随五军女兵队活动。不久她父亲英勇牺牲,在她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对日寇和汉奸的极端仇恨 的火种。她天真活泼,有一次队伍从敌人手里缴获一架留声机,打开唱了一段。她从来没见过这玩艺儿,不知是怎么回事,两个眼睛瞪得溜溜圆,不眨眼地看着。大伙哄她说:“小王,这里边藏着个小姑娘在唱。”她围着留声机转来转去的找,又要拆开来看,逗得大家哈哈笑。
每到晚上睡觉,她就枕着徐云卿或冷云的胳膊依偎着进入梦乡。 1938年7月随军西征。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翎根据地,19日晚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乌斯浑河(满语意为“凶猛暴烈的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是夜,部队因笼篝火御寒被日伪军发现。20日凌晨,8位女战友等9人欲渡河时战斗打响,她与其他7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年仅13岁。以后遗体被战友们找到,葬在乌斯浑河的河岸边。
无名英雄――李凤善
李凤善,战士,朝鲜族,1918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镇。身高1米6左右,体胖且健壮。长的漂亮,能歌善舞。参军后,在妇女队工作。她好学上进,工作积极,是做服装的巧手。经常随队下连,为战士缝补衣服,受到战士们的赞扬。她意志坚定,作战勇敢。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