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鹅”背后的县域经济发展样本
时间: 2018/05/02 来源: 刘国钰 点击数:18481

 

 

[访谈嘉宾]  于德波  林口县政府副县长

冯春涛 晨报融媒体记者 谌忆龙 摄影报道
 
    2015年8月27日,牡丹江人民已经做好了迎接台风“天鹅”的准备,却不成想肆虐了半月余的台风“天鹅”竟然放了牡丹江“鸽子”,于27日下午减弱为温带气旋,就此消失无踪。彼时,国内各地网友纷纷发来“贺电”,纷纷称赞“林口铁锅?大鹅果然名不虚传,连‘天鹅’去了也一样给?了!”
 
    在林口,一只鹅的美味故事,已渐趋成为一种地域经济产业链条和文化,并辐射到牡丹江和东北,并饮誉全国,同步衍生出大鹅美食的故事和有趣的谈资。
 
    一只鹅如何在林口发迹,从一种家禽到一种特色美味,从美味到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链,一张闻名全国的美食名片?美味之外,这些追问背后的答案,构成了一个昭示地域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的典型样本。
   
    诞生:“一只鹅”如何香飘全县
 
    初春的林口县,空气透着些许微凉,却也清爽。记者乘坐的客车下了高速,很快就到了林口客运站。一路只穿过了几条街,就瞥见了四五家以“林口大鹅”做招牌的饭店。
 
    “师傅,咱这儿哪家铁锅?大鹅正宗?”53岁的出租车司机冯师傅是土生土长的林口人,开了10来年出租车了,这是外地乘客上车后经常问老冯的问题。
 
    “林口?大鹅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其根源肯定是从饭店传出来的。”冯师傅回忆说,大鹅在当地本来只是一种普通食材。几十年前,林口农民几乎家家都会养上几只鹅,大多都是为了卖鹅蛋贴补家用,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宰鹅宴客享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的林口县内饭店多了起来,鹅肉也开始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但也仅是混杂于各式地方菜之中,以铁锅炖制为主。
 
    直到近20年前,林口县才出现了第一家以鹅美食菜系为招牌的饭店,并衍生出了铁锅?大鹅的做法。此后,铁锅?大鹅在林口县内一下风靡开来,以鹅美食为主的饭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冯师傅径直将车开到了离林口车站不远的一家饭店,告诉记者“这家铁锅?大鹅绝对带劲”。眼前的饭店牌匾俭朴至极,只有“林口铁锅?大鹅”几个字,敢用一个菜系做招牌,必有其过人之处。果不其然,饭店老板邵姐告诉记者,该店在林口县经营已有15年之久,虽然不是坊间传闻的“第一家?大鹅”,但也是林口县数一数二的鹅餐饮店。经过10多年来的不断改进,该店已经从最初的五六十道鹅系列美食发展到今天的148道,无论是鹅衣、鹅血、鹅肝冻,还是炖鹅、熏鹅、?大鹅......但凡鹅身上能吃的地儿、好吃的做法,都能做成各种美食端上桌。
 
    “这两年专程来林口品尝大鹅的游客越来越多,就我这家店,上过电视上过网,还有俄罗斯人慕名而来。”邵姐说,该店还配有塑封的整只装大鹅礼盒,就是为了方便那些外地食客把大鹅这份地道的林口县土特产带回家乡分享给亲朋好友。
 
    随后,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多家专门经营鹅美食的饭店,每家店的菜式和味道都各有特色,不尽相同。这些饭店从开业到现在长则十五六年,短的仅有三五年。
 
    “酒香不怕巷子深”,近年来,随着林口经济和旅游的飞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商前来。而林口大鹅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传承多年的秘制烹饪方法为优势,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来客的兴致,勾起了他们的食欲,每一只精心烹制的林口大鹅都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评价。就这样,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下,林口大鹅火遍我国大江南北,更有一些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只为一品林口铁锅?大鹅的鲜香。
 
    据不完全统计,林口县内目前有13家、县外近30家林口大鹅美食餐饮业,年销售大鹅达40万只以上,真正让林口大白鹅成为了“金鹅”。
   
    特色:“一只鹅”拉动一条产业链
 
    在林口,大鹅美食风靡的背后,作为上游产业的鹅养殖业同样可圈可点。在接连品尝了几家鹅美食店后,记者按照几家鹅店老板的指引,来到了林口县鹅养殖产业的大本营之一“君良大鹅养殖场”。
 
    由于商品鹅全部都在入冬前宰杀完毕,养殖场内只剩下3000只种鹅在悠闲地踱步。负责人田场长告诉记者,十年前林口县几乎没有成规模的鹅养殖场,饭店要收鹅就得下到各个村里找农户几只、几十只的收,而她的这个场子也是在2010年才建立的。
 
    刚建场时,她只养了几百只种鹅作为尝试。随着近几年林口大鹅的声名鹊起,林口县的鹅美食店越来越多,鹅肉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鹅产业也越发受到林口县政府的重视。
 
    2016年,林口县不仅出台了“养殖户鹅养殖量达到1000只以上的,每只鹅补贴2元”的一次性补贴政策,还在育雏、宣传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田场长2016年开始加大了鹅养殖量,2017年该场鹅养殖量达到了3万多只。其中,除了3000只种鹅外,其余全部是商品鹅。
 
    “林口大鹅之所以口碑极好,一是因为烹饪工艺独特让人垂涎欲滴,更重要的是鹅自身的品质特别优秀。”田场长告诉记者,南方的鹅生长周期一般在60天左右,也就是说从鹅孵化到屠宰只需要两个月时间。而林口大鹅生长周期最少都要120天才能出栏,一些挑剔的客人甚至只要8个月到12个月的老鹅。而且林口大鹅主打的就是纯绿色无污染健康鹅,无论是养殖场还是农家散户,多年来喂养大鹅从未用过带有添加剂的饲料,让鹅自然健康生长,肉质才能保持紧致密实的最佳口感。如今,该场已是林口县数得上的大型鹅养殖场之一,县内的众多鹅美食餐饮企业都喜欢到这里来挑选大鹅。
 
    记者了解到,在林口县像“君良大鹅养殖场”这样大规模的养殖场虽然不多,但成规模的大鹅养殖户却不少,如今已达到90户之多,稳定的鹅产业链也应运而生。
 
    记者从林口县畜牧局了解到,2015年林口县共出栏6万余只大鹅,以每只均价60元计算,当年鹅产值仅有360余万元。在林口县政府利好政策的扶持下,2016年林口县鹅出栏量攀升至30余万只;2017年鹅出栏量再翻番,达到了60余万只,均价更是高达70元/只,年产值跃升至4200余万元。林口县大鹅养殖模式也从农家散养到规模化养殖场,再发展到引进合作社、建立孵化器,“鹅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尤其2016年和2017年,鹅养殖业产值成倍增长。
 
    近年来,林口县政府制定出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办法》(试行),鼓励引导发展大鹅产业。为做大做强鹅产业,林口于2016年成功招引海华大鹅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驻古城镇。这座集大鹅育雏、养殖为一体的综合生产基地,2017年全年孵化鹅雏50万只,养殖大鹅5万只,其中种鹅1万只,出栏肉鹅4万只。
 
    同时,包括合作社在内,林口县多家养殖户都与屠宰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对方与大鹅养殖户签订每斤8元保底收购协议,令每只商品鹅的平均纯收益达到了20多元。屠宰企业将品质优秀的鹅从养殖户手里收购后,经过加工处理、冷库排酸,再将鹅肉输送至下订单的餐饮企业。如此完整的产业链条给养殖户吃了“定心丸”,纷纷放下了“怕鹅多伤价”的包袱,争相养起了商品鹅。
 
    除了鹅餐饮业,林口县由于早晚温差大,有利于鹅羽毛生长的特点,鹅羽毛和鹅雕翎也十分畅销。据统计,林口县单只鹅能产羽毛0.3斤,雕翎14根。虽然林口大鹅羽毛比其他地区鹅毛价格高出3元钱之多,但其优秀的品质仍然受南方一些羽绒制造企业欢迎。
   
    贡献:“一只鹅”舞出“蝴蝶效应”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演进,林口把一只普通的农家大鹅变成了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金鹅”。大鹅经济和产业模式的贡献力还在持续升级。
 
    为帮助林口县贫困户脱贫,大鹅养殖合作社采取将鹅雏赊给贫困户散养再回收的方式让贫困户能从中赚取差价。依靠政府的扶贫资金,合作社还采取“基地+贫困户”的方式,让全镇每个贫困户在合作社托管养殖大鹅30只,连续帮扶五年;还优先录用古城镇内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增加他们的劳务收入贴补家用。
 
    如今,林口县已经把“全身是宝”的大鹅产业确定为全县主导富民产业,并于2017年8月与中国林业集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林口鹅美食文化节”,真正让林口鹅美食的品牌叫响全国。毫不夸张地说,就如“沙县小吃”一样,大部分人都是先知道了“林口铁锅?大鹅”,才听说了林口县。
 
    对此,林口县副县长于德波表示,一些人认为林口大鹅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因餐饮业宣传大鹅美食,才“偶然”将大鹅发展成了林口县的一个支柱产业。其实,这种偶然性中也存在着必然性,无论是林口县适宜鹅生长的环境优势,还是鹅养殖在民间的根深蒂固,都是存在已久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林口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农副产品等产业,当地政府借着鹅美食的“东风”,大力引导、扶持鹅产业的发展也势在必行。
 
    他还表示,鹅美食不仅叫响了林口大鹅的品牌,同时还提升、打响了林口县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关注到了林口县的沙棘、奎山粉条、北药等当地特产,为林口县经济发展和品牌宣传做出了积极贡献。“小产业也有大平台、大动能!”于德波告诉记者,在其他县(市)区,也有着像“林口大鹅”一样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和产业。这些产业虽小,但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应该加以引导和扶持,宣传得当也会为地方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未来林口县还将与中林集团共同建立鹅产品展示中心,大力发展林口鹅文化。林口县同时制定了大鹅养殖加工的远景规划,预计将在全县发展大鹅孵化企业5家,年孵化能力300万只以上;建设万只以上养殖示范场100个,养殖大鹅200万只,并将养殖品种从土生土长的东北白鹅,扩大到泰州鹅、三黄鹅、莱茵鹅等品质极佳的商品鹅;立足“公司+基地+农户+餐饮”的经营模式,招引建设一批大鹅食品深加工企业,积极开发鹅类产品,在大鹅屠宰、深加工上重点突破,鼓励现有大鹅食品店走出去开店,在产品深度开发上下功夫,进一步扩大鹅产业的效益。

 

1